Flu Vaccination Hong Kong
接種最新流感疫苗
  •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兔唇

兔唇的症狀、治療和診斷方法

唇裂病又俗稱「兔唇」,是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顱顏缺陷,在亞洲地區約每600至700名新生嬰兒便有一名患者。兔唇是能夠醫治的一種缺陷,若患者在合適的年齡得到適切治療,他們的外貌、能力及社交會與其他人無異。在香港,兔唇幼兒在出生後短時間內都會接受相關補唇和補顎手術。

兔唇的成因

大多數兔唇病例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沒有確定的發病原因,成因和風險因素包括:
  • 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
  • 服用藥物如抗癌、抗癲癇、類固醇等藥物
  • 被X光輻射線照射
  • 營養不平衡
  • 有兔唇家族史
  • 懷孕期間接觸某些化學物質
  • 吸煙、飲酒或服用某些藥物的孕婦,嬰兒更容易出現唇裂和兔唇情況
  • 懷孕前被診斷患有糖尿病
  • 懷孕期間肥胖

兔唇的症狀

  • 唇部和上顎有裂口,影響面部一側或兩側
  • 嘴唇上有裂口,或從嘴唇延伸到上牙齦和上顎及鼻底
  • 牙齒彎曲、形狀不良或缺失
  • 牙齒和頜骨錯位
  • 上頜畸形
  • 言語發展問題
  • 牙槽突裂

兔唇的診斷方法

大多數兔唇在嬰兒出生之前可在超聲上被發現,從懷孕第 13 週開始,醫生可通過超聲波檢測面部結構差異診斷唇裂。


兔唇的治療方法

  • 補唇手術
    在幼兒3個月大時進行,修補缺裂的上唇,改善外觀和上唇功能

  • 補顎手術
    在幼兒12個月大時進行,修補缺裂的上顎,以恢復正常的上顎結構,幫助進食和發展語言能力

  • 顎骨矯正手術
    因兔唇患者上顎發育一般較慢,容易出現上下牙齒「倒岌」情況,患者一般可在發育完成後(男性17-18歲、女性15歲)進行二次整復手術,公營醫院的口腔頜面外科會為患者提供這項手術

  • 整合式唇部及鼻部整形手術
    患者隨著成長,唇和鼻的外觀及功能可能不夠理想,例如患側鼻部扁塌、唇部閉合不佳等,需接受「整合式唇部及鼻部整形手術」,幫助改善唇鼻外觀和功能

兔唇的預防方法

  • 如患有兔唇或家族史,在懷孕前應告訴醫生,幫助確定嬰兒患唇裂的風險
  • 懷孕期間確保營養均衡
  • 避免吸煙飲酒和接觸化學物質

領康醫療建議

唇裂病又俗稱「兔唇」,是最常見的一種先天性顱顏缺陷,在亞洲地區約每600至700名新生嬰兒便有一名患者。兔唇是能夠醫治的一種缺陷,若患者在合適的年齡得到適切治療,他們的外貌、能力及社交會與其他人無異。如有任何關於兔唇的問題,可預約我們的醫生諮詢。

 

閱讀更多

New call-to-action

 

參考資料

1. 第二期唇顎裂治療 - 香港兔唇裂顎協會 Hong Kong Association for Cleft Lip & palate. (2020, April 24). Org.hk. https://www.cleftlip.org.hk/%e9%97%9c%e6%96%bc%e5%94%87%e9%a1%8e%e8%a3%82/%e7%ac%ac%e4%ba%8c%e6%9c%9f%e5%94%87%e9%a1%8e%e8%a3%82%e6%b2%bb%e7%99%82/

2. 【蘋果基金】整形外科被邊緣化 七成青年兔唇患者得不到唇鼻整形手術. (n.d.). 蘋果日報. Retrieved April 20, 2022, from https://collection.news/appledaily/articles/ELJUCYGBJDQBVRYC32I2ALUULY

3. Cleft lip and cleft palate. (n.d.). Mayoclinic.Org. Retrieved April 20, 2022,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left-palat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0990

4. Treatment. (n.d.). Ucsfhealth.Org. Retrieved April 20, 2022, from https://www.ucsfhealth.org/conditions/cleft-lip-palate/treatment

5. 認識唇顎裂. (n.d.). Org.Hk. Retrieved April 20, 2022, from https://www.hkcss.org.hk/%E8%AA%8D%E8%AD%98%E5%94%87%E9%A1%8E%E8%A3%82/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