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 Vaccination Hong Kong
接種最新流感疫苗
  •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的成因、種類和主要症狀

紅斑狼瘡(又稱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 SLE)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大部分屬系統性紅斑狼瘡症,患者的免疫系統不正常地產生過多抗體,攻擊自身細胞,除了影響皮膚,身體其他器官組織都可能產生慢性炎症,嚴重可能危及生命。據估計,每10萬港人中約有60人患有此症,病人大多為15至30歲之女性,男性比例只約佔10分之1

紅斑狼瘡的成因

  • 自身免疫系統失調
  • 女性荷爾蒙可能是重要因素
  • 有家族病史
  • 陽光、較嚴重感染、懷孕及藥物之不良反應或會誘發及惡化病情

紅斑狼瘡的種類

  • 系統性紅斑狼瘡:最常見的一種,影響全身多個部位
  • 圓盤狀紅斑狼瘡:只影響皮膚,病灶呈紅色圓盤狀腫塊,邊緣略為突起,晚期會結痂,並會破壞髮根,令該位置無法長出毛髮,通常出現在臉部、頭部或耳朵等部位,會因曝曬惡化
  • 藥物性狼瘡:可由藥物引起,多半是因為長期服用特定藥物
  • 新生嬰兒狼瘡:新生嬰兒出生沒多久就患有罕見狼瘡

紅斑狼瘡的症狀

紅斑狼瘡會攻擊身體許多部位,包括關節、皮膚、腎臟、心臟、血管和腦部,尤其最容易攻擊皮膚黏膜、腎臟、關節這三個器官系統,引致出現以下症狀:
  • 關節和肌肉疼痛
  • 極度疲勞
  • 鼻子和臉頰上出現類似蝴蝶形狀的蝴蝶斑

其他症狀:

  • 頭痛
  • 口腔潰瘍
  • 持續高燒
  • 脫髮
  • 對光敏感(導致裸露的皮膚出現皮疹)

紅斑狼瘡的診斷方法

紅斑狼瘡並不容易診斷,由於紅斑狼瘡可能影響身體的多個系統,所以它的病徵可以多種多樣,與其他疾病相似,醫生很多時候需要進行血液檢查幫助診斷。2012年8月,醫學界發佈了經過修訂的紅斑狼瘡症最新診斷指引,測試血液中對下列的抗體反應是否呈陽性,來診斷紅斑狼瘡。
  • 抗核抗體(ANA)
  • 抗去氧核醣核酸抗體(Anti-ds DNA)
  • 抗史密斯抗體(Anti-Sm Ab)
  • 狼瘡細胞(LE Cell)
  • 血清補體(包括C3及C4)
  • 溶血抗體(Coomb’s test)
另外紅斑狼瘡對身體的影響亦可分為三級

輕度 疲倦
中度 肺、心臟和腎臟出現發炎症狀
嚴重 對心臟、肺、大腦或腎臟造成嚴重損害,可能危及生命

紅斑狼瘡的併發症

  • 血管炎:常見併發症,如果是內臟血管發炎,則可能造成血管阻塞或出血、腦中風或心肌梗塞
  • 腎臟炎:常見併發症,病人會出現下肢水腫、蛋白尿,嚴重時引發腎功能衰竭,需要洗腎
  • 中樞神經病變:症狀包括昏迷、腦中風、意識障礙、行為錯亂、頭痛或是抑鬱症
  • 關節炎:攻擊關節腔內的滑膜,造成關節紅腫熱痛

紅斑狼瘡的治療方法

  • 非類固醇抗炎藥物(NSAIDS)
  • 抗瘧疾藥物(PLAQUENIL)
  • 副腎皮質激素(俗稱類固醇)
  • 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紅斑狼瘡的預防方法

由於紅斑狼瘡屬於先天免疫系統疾病,只可盡量預防發作。

領康醫療建議

由於紅斑狼瘡屬於先天免疫系統疾病,只可盡量預防發作。為了保護皮膚免受紅斑狼瘡帶來的困擾,應使用高防曬系數的防曬霜,避免太勞累和壓力。如對紅斑狼瘡的治療方法有任何疑問,歡迎預約向醫生查詢。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New call-to-action

參考資料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 系統性紅斑狼瘡.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karf.org/zh-hant/rheumatic_diseases/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

樂晞會. 甚麼是系統性紅斑狼瘡.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hklupus.org.hk/inf/21009/%E6%9C%80%E6%96%B0%E8%B3%87%E8%A8%8A/%E9%86%AB%E7%99%82%E8%B3%87%E8%A8%8A/SLE-(-4-%E9%A0%85%E7%9B%AE-)?supmenuid=21008&newsid=116827&menuspath=20958%7C21008%7C21009

康健知識庫.紅斑性狼瘡. (n.d.). Retrieved from https://bit.ly/3azNl1n

Lupus (2020 September 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lupus/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