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 Vaccination Hong Kong
接種最新流感疫苗
  •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腸易激綜合症(IBS)

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治療和飲食建議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俗稱「腸敏感」,是一種腸道功能失調的消化系統疾病,被認為是腸腦相互作用障礙。全球約有11%人的民眾,即約每10 人中就有 1 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的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以及排便習慣改變,而症狀通常是不定時出現,十分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並大大降低患者生活品質。據美國胃腸病學院統計大多數 IBS 患者願意以 10 至 15 年的壽命來換取立即治癒IBS,可見疾病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

觀看以下影片,了解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症狀、以及臨床上的檢查和治療方法。

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

現有的醫學研究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成因未明,或者並沒有單一而明確的原因,男女患病的機率相若。不過,以下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都可能會引致腸易激綜合症:

腸道功能

  • 腸道蠕動過快或過慢,影響消化
  • 腸道神經過分敏感
  • 腸道傳遞予大腦的訊息雜亂

外在影響

  • 食物刺激腸道,如酒精、咖啡因、辛辣或肥膩食物
  • 心理壓力,如緊張和焦慮
  • 家族病史/遺傳因素
  • 環境因素,如工作和人際關係

腸易激綜合症(IBS)的症狀

腸胃肝臟科王智滔醫生指出,腸易激綜合症通常不定時發作,會時而出現、時而消退,維持數日甚至數個月不等。以下是IBS的一些常見症狀:

  • 腹痛/腸抽筋:進食後尤其嚴重,但排便後會紓緩
  • 肚脹/胃脹:腹部有飽滯或膨脹等不適
  • 肚瀉/肚痾:有水便,或突然而強烈的便意
  • 便秘:無法順利排便和清空腸道

很多腸胃疾病的症狀都很相似,其他胃腸道疾病如食物不耐受、感染、炎症性腸病(如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甚至是大腸癌,都有可能出現與IBS相似的症狀。

腸易激綜合症IBS的診斷方法

任何人偶爾都會有肚痾或便秘等症狀,但若然問題持續便需要求診,由醫生診斷是否腸易激綜合症所致。

求診時,醫生會詳細詢問你的症狀、出現的情況(如經常由某種食物觸發)和次數等。因此你可事先記錄下來,讓醫生更準確了解病情。

由於IBS症狀或與其他腸胃疾病相似,臨床上醫生或會為患者驗血、驗大便或進行內窺鏡檢測,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腸易激綜合症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在香港,現時未有徹底治癒腸易激綜合症的方法,不過醫生處方的藥物可有效紓緩IBS症狀,減少它們對患者生活造成的影響。針對以下常見症狀,醫生處方的藥物可能包括:

IBS常見症狀 處方藥物
肚痛/腸抽筋 腸胃抽搐藥
肚瀉/肚痾 止瀉藥
便秘 膳食纖維、瀉藥

醫生用藥種類和強度會根據個別患者病況而異,有時候藥物治療可能需時數星期才逐漸見效。

心理輔導

腸易激綜合症的病情有可能受到腸腦相互作用障礙、患者的生活壓力和焦慮情緒等因素影響,所以IBS治療包括心理諮詢,又或是使用藥物管理焦慮和情緒問題,紓緩心理因素引起的腸易激綜合症。

醫生分享

IBS的日常護理:

  • 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包括自行煮食
  • 建立飲食日記,追蹤引發IBS症狀的食物
  • 適時釋放壓力和情緒
  • 恆常做運動
  • 可嘗試服用益生菌兩個月,評估效用

盡量避免:

  • 吃飯不定時,或不吃飯
  • 進食速度太快,疏於咀嚼
  • 進食刺激腸道的食物(如辛辣、肥膩和加工品)
  • 進食過多難消化的食物(如糯米)
  • 飲用咖啡因或碳酸飲料(如咖啡和汽水)
  • 嗜煙、嗜酒

除了遵從以上建議,你亦可以依照「低FODMAP飲食法」選擇合適的食物,減少飲食對腸道造成的負荷。

OT&P領康醫療建議

不論是否腸易激綜合症患者,任何人都應該培養均衡飲食,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假如你有持續的腸胃敏感、腸抽筋等問題,並影響生活、睡眠或外出,甚至出現大便出血或體重異常,建議儘早求醫,診斷成因和尋求合適的治療方法。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Gastroenterology CTA

參考資料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February 2021). What is IB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

American College of Gastroenterology. Abou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Retrieved from https://webfiles.gi.org/images/patients/IBS-infographic.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王智滔醫生

腸胃肝臟科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