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是一個許多父母熟悉的概念。上學道別時或父母外出時孩子哭泣並拒絕分開,這些是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的常見例子。然而,分離焦慮並非僅僅是孩子「黏人」的表現,當這種情緒過度持續時,可能會干擾孩子的日常生活,成為臨床的兒童分離焦慮症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需要家長重視。
本文將深入探討兒童分離焦慮症的常見症狀、成因及應對策略,讓家長了解如何幫助子女健康成長。
分離焦慮症是什麼?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是一種心理健康狀況,其特徵是當孩子與依附對象(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分開時,出現過度的焦慮、困擾或恐懼感。這些情緒超出了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所應該有的範圍,並可能干擾日常生活。
分離焦慮是幼兒正常發展的一部分,通常出現在8至18個月大的孩子身上。在這段時期,孩子可能表現得「黏人」,並害怕陌生人或陌生環境。
精神科陳文心醫生分享,很多家長送小朋友上學前預備班(俗稱N班/PN班),小朋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有些小朋友在家長離開後甚至會哭到嘔吐,讓家長十分心痛。小朋友需要時間適應新環境,其實是「正常」的,通常幾週後就有改善。
然而,當這種恐懼在6歲或以上的兒童中持續存在超過四週,或者嚴重到干擾日常生活時,可能表明孩子患有分離焦慮症,或需專業人士的介入治療。
兒童分離焦慮症的症狀
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孩子通常會出現以下三種或更多症狀:
- 與依附對象分離或預期分離時感到極度困擾。
- 持續擔心依附對象可能發生不好的事情(如受傷或死亡)。
- 害怕自身可能遭遇危險(如迷路或被綁架),導致與依附對象分離。
- 拒絕離開家,或拒絕去學校等場所。
- 即使在家,也害怕單獨待在另一個房間,要求依附對象陪伴。
- 拒絕在沒有依附對象的情況下入睡。
- 反覆做與分離相關的噩夢(如火災或其他災難性情景)。
- 當與依附對象分離或預期分離時,出現身體症狀,如腹痛、頭痛、嘔吐或噁心。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
精神科陳文心醫生提供以下實用建議供家長實行,幫助孩子減輕不安情緒並逐漸適應分離。
1.建立安全感
向孩子保證你一定會回來,並通過信守承諾(如準時接他們)來建立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即使你不在身邊,你仍然關心他們。
例子: 媽媽現在要去上班啦,早上你和婆婆玩,下午去上學,睡完午覺,媽媽就回來啦!
2.逐步分離
從短時間的分離開始,逐漸延長分離時間,幫助孩子適應。例如是去廁所、洗澡、出門等分離練習。盡量安排孩子在熟悉的環境中與信任的家庭成員或朋友短暫相處,慢慢培養他們的獨立性。
3.正向強化
當孩子成功應對分離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能夠應對分離的挑戰。例子:你剛剛靜靜地等我上完廁所,謝謝你等我。
4.避免過度保護
父母過度干預或表現出自己的焦慮,可能會加重孩子的不安情緒。相反,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探索空間,鼓勵他們逐漸學會獨立。
5.創造分離前的正面回憶
在你與孩子分開之前,花點時間一起做些輕鬆愉快的活動,例如閱讀故事或玩遊戲。這可以幫助孩子將分離視為一件正常且短暫的事情。
分離焦慮症的治療選項
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症持續時間較長,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幫助。醫生在評估時,除了考慮分離焦慮症的可能性外,也會考慮其他兒童常見精神問題,例如自閉傾向,焦慮症等。假設醫生判斷為兒童分離焦慮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治療方法:
1.心理治療
- 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識別和管理焦慮情緒,並逐漸克服對分離的恐懼。
- 家庭治療:通過家庭治療,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緒需求,並學習如何支持孩子。
2.藥物治療
在一些嚴重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抗焦慮或抗抑鬱藥物(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以幫助孩子穩定情緒,例如:
- 氟西汀Fluoxetine(百憂解Prozac®)
- 舍曲林Sertraline(左洛復Zoloft®)
- 帕羅西汀Paroxetine(Paxil®)
家長需要密切觀察子女的用藥反應及副作用,包括失眠、食慾改變或自殺意念等,並定期與醫生溝通。
如何預防分離焦慮症?
雖然無法完全預防分離焦慮症,但家長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減少分離焦慮的程度:
- 保持開放的溝通: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感受,並讓他們知道你會支持他們面對任何困難。
- 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生活習慣:為孩子建立作息規律,穩定的日常節奏能增強安全感與自主掌控力。
- 逐步適應新的環境:在子女面臨學校、托兒所或其他新環境時,提前進行適應活動,讓他們有時間熟悉過渡階段。
總結
分離焦慮對於很多兒童來說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適當的支持和引導可以幫助子女逐漸克服這一挑戰。作為父母,你可以透過建立安全感、鼓勵孩子的獨立性,以及尋求專業幫助,來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你注意到孩子的分離焦慮持續時間過長或症狀嚴重,請及時與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聯繫。分離並不可怕,學會應對分離不安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一步。
閱讀更多
參考資料
- Cleveland Clinic, (2024)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Retrieved 3 December 2024 from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
- Stanford Medicine Children’s Health, (2025)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Children. Retrieved 3 December 2024 from https://www.stanfordchildrens.org/en/topic/default?id=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in-children-90-P02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