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孕期間吃得健康、多樣化的飲食,有助獲得所需的大部分維他命和礦物質。常常聽說備孕或懷孕時,補充葉酸很重要。不過,原來天然存在的葉酸不穩定,多達 30% 因食品加工而流失。因此,孕婦往往難以單靠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葉酸。本篇網誌為大家逐一講解葉酸對孕婦的重要性及攝取葉酸的注意事項。
葉酸又稱為維他命 B9,屬於水溶性維他命 B 群的一種。中文裏「葉酸」是不同形式葉酸的總稱,常見的葉酸可分為天然葉酸「folate」和合成葉酸「folic acid」。
葉酸是一種必需的微量營養素,但哺乳類動物包括人類無法自行合成葉酸,我們必須從飲食或補充劑吸收葉酸。雖然許多食物都含有葉酸,但天然葉酸穩定性較低,容易被熱和光分解,在烹煮過程中亦會流失營養。而且,日常飲食的天然葉酸吸收率只有約 50 %,而合成葉酸吸收率約 85 %。因為葉酸的吸收率有限,我們往往難以僅從食物中獲取足夠每日建議量。
天然葉酸和合成葉酸在人體內不具活性,必須由肝臟轉化為活性分子 5-甲基四氫葉酸(5-MTHF),才能發揮生物作用。5-MTHF 又稱「活性葉酸」,它是葉酸的活性形態,可被人體可直接利用,並且參與許多代謝反應,例如促進 DNA 合成。
與合成葉酸相比,天然存在的活性葉酸具有重要優勢,即使在腸胃道 pH 值改變時亦能很好地吸收,而且生物利用度不受葉酸代謝異常所影響(MTHFR 基因變異會影響葉酸的吸收)。由於 5-MTHF 活性葉酸不需要經過多層轉化,可以立即供孕婦和胎兒所用,所以服食 5-MTHF 活性葉酸補充劑可能是有效的葉酸替代品。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對於其他形式的葉酸(如 5-MTHF 活性葉酸)或標榜為「天然葉酸 natural folate」的補充劑對預防神經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的有效性,有待更多大型臨牀研究證實。
葉酸是細胞快速分裂和生長過程中的重要營養素,尤其是在胚胎和胎兒階段,因此孕前和懷孕期間的女性都要攝取足夠的葉酸。不論是膳食葉酸或合成葉酸,對孕婦和胎兒都非常重要。缺乏葉酸不但增加早產或嬰兒出生體重過低的風險,還有可能導致胎兒患神經管缺陷。
葉酸可以減低胎兒患神經管缺陷的風險,例如脊柱裂(spina bifida)和無腦畸形(anencephaly)。神經管缺陷是大腦和脊髓出現嚴重出生缺陷,通常會在懷孕初期出現。如果女性在懷孕前和懷孕初期攝入足夠葉酸,有助增加胎兒神經管正常閉合的機會。如在懷孕第 6 至 12 週才開始服用葉酸,並不能預防神經管缺陷。為了預防神經管缺陷,女性在懷孕前開始服用葉酸很重要。
有關葉酸對健康的重要,可瀏覽我們另一篇網誌《懷孕才需要葉酸?研究:缺乏葉酸可能增加認知障礙症風險》。
備孕女士可考慮服用葉酸,以幫助製造新細胞。除了從多樣化的飲食中攝取葉酸外,備孕及懷孕女士應每天攝取 400 微克(mcg)的葉酸,以幫助預防嬰兒嚴重出生缺陷。如果未能從日常飲食攝取足夠的葉酸,可以考慮服食葉酸補充劑。
要留意一點,葉酸不一定愈多愈好!每天服用多於 400 微克(mcg)的葉酸不意味能更好地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除非是某些健康狀況如葉酸代謝基因異常,醫生可能會建議服用更多的葉酸劑量。
本港衞生署對攝取葉酸有以下建議:
1. CDC. (2020). Folic Acid. Retrieved August 15, 2022, from https://www.cdc.gov/ncbddd/folicacid/index.html
2. Mayo Clinic. (2021). Folate (folic acid). Retrieved August 15, 2022,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rugs-supplements-folate/art-20364625
3. Scaglione F., Panzavolta G. (2014). Folate, folic acid and 5-methyltetrahydrofolate are not the same thing. Xenobiotica. Retrieved August 15, 2022, from
https://www.rheumaterx.com/assets/pdfs/cs-folate.pdf
4.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2021). Folic acid. Retrieved August 15, 2022, from https://www.womenshealth.gov/a-z-topics/folic-acid
5.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 (2022). 懷孕及哺乳期的健康飲食. Retrieved August 15, 2022, from https://www.fhs.gov.hk/tc_chi/health_info/woman/2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