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是指頭部的左邊或右邊出現的中度至劇烈痛楚,一般會維持4-72小時。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的數據顯示,每5名女性或每15名男性當中,就有一人患有偏頭痛,情況於25-44歲尤其普遍。
約六成人都是受家族史或遺傳影響,而患上偏頭痛。然而每個人出現偏頭痛的原因都有所不同。以下整合的五大成因有助你更了解、管理及預防偏頭痛:
負面情緒和太大的心理壓力是偏頭痛的最常見成因。這些情緒和壓力包括:焦慮、緊張、驚愕、憂慮和激動。而部分人更會擔心因上述情況而出現痛楚,而再次引發偏頭痛,繼而出現惡性循環。
女性在經期,或前後數天,容易因為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酮(Progesterone)等荷爾蒙變化,而出現偏頭痛。這項「月事」也解釋了為何女性偏頭痛的比率會較男性高。
不規律地進餐或忘記進餐,均有可能引發偏頭痛。而選取食物方面,進食朱古力、味精或奶製品會令偏頭痛惡化或更嚴重;視乎不同的人而言,攝取含咖啡因的飲品會改善或惡化偏頭痛;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及飲用含酒精的飲品,皆有可能成為引發偏頭痛的原因。
外在環境帶有不同的刺激,例如:刺眼的光線、電視或電腦屏幕的閃爍畫面、刺鼻的氣味、嘈雜的聲響、悶熱不透氣的場所、濕度或溫度的轉變等,以上的情況有可能會造成對各個感官的過分刺激,令偏頭痛發生。
當睡眠因為輪更工作、旅遊時差或生活習慣而變得不定時;或者坐立姿勢不正,而使肩頸肌肉繃緊;抑或是沒有恆常的運動習慣,卻忽然進行劇烈運動,都會使人容易感到疲倦,繼而帶來偏頭痛的問題。
一般人會因為頭部其中一側出現強烈的痛楚,而自行察覺到有偏頭痛。這種不良感覺,更會因為你步行或移動而變得更明顯,妨礙你的日常活動。。而有近三分之一的病例,頭部兩側更同時出現痛楚。
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
偏頭痛可以分為兩類,並以每個月的平均發作日數作區分:
偶發性偏頭痛(Episodic) | 慢性偏頭痛(Chronic) | |
每月偏頭痛的平均次數 | 少於15日 | 多於15日 |
偏頭痛屬於容易自我察覺的痛症之一,不過醫生會詢問你的發作時間、先兆、次數和其他相關症狀等,助你診斷潛在的成因,並提供治療和紓緩的方法。
現時沒有根治偏頭痛的方法,但仍然有很多治療能夠紓緩其所帶來的症狀,減少對患者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以下是一些紓緩偏頭痛的處方藥物:
另外,如果患者長期受偏頭痛影響(例如每月偏頭痛超過兩次),醫生會處方預防性藥物,減低患者日後復發的機會。常見的預防性藥物包括β受體阻斷藥、抗抑鬱藥和抗癲癇藥。如果偏頭痛對你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建議盡快諮詢醫生意見,以作適當跟進。
然而,不同方法對不同人都有不同的紓緩效果。因此,你可以向你的家庭醫生諮詢專業的醫學建議,並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或組合。
如果偏頭痛的症狀持續或惡化,並逐漸影響日常生活(如咳嗽會令頭痛加劇),請盡快前往診所,由醫生為你診斷成因,並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案。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May 2019). Migraine Overview.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hs.uk/conditions/migra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pril 2016). Headache Disord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adache-disorders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November 2020). 健若驕陽:痛徹心扉的偏頭痛. Retrieved from
https://cuclinic.hk/tc/feature-article/apple-daily-migraine
The Walton Centre. (December 2017). Migraine - A Comprehensive Guid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waltoncentre.nhs.uk/uploadedfiles/leaflets/Migraine%20-%20A%20Comprehensive%20Guide.pdf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October 2016). 血管收縮藥 控制急性偏頭痛.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rc.org.hk/en/news-detail.php?id=98
張樟進教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學院. (October 2014). 針刺及中藥治療偏頭痛.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ed.hku.hk/f/page/1872/2717/6.pdf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家庭醫學科醫生, 領康醫療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