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u Vaccination Hong Kong
接種最新流感疫苗
  • 因為搜尋欄位空白,因此沒有建議。

心跳過快

心跳過快的成因、種類和症狀

心跳過快(Tachycardia)是指一個人靜止時心跳達每分鐘100下以上。劇烈運動、緊張、焦慮或服用某些藥物等可能會造成生理上的心跳過快;心血管疾病、貧血甲亢等疾病則會造成病理性心跳過快,增加引起嚴重併發症風險,需盡早接受診斷和治療。以下將為你講解心跳快原因,及教你心跳過快如何處理。

正常心跳率是多少?

成人靜止時的正常心跳為每分鐘 60-100 次。如果您的靜止心跳持續高於 每分鐘100 次,甚至還伴隨昏厥、頭暈或呼吸短促等症狀,即可能患上心跳過快。

心跳過快的原因

心跳過快的種類

  • 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跳過快類型,由心臟上腔心房中混亂、不規則的電脈衝引起。心房跳動速度可超過300次以上,帶動心室快速而沒有規律地跳動。

  • 心房撲動:由於心房跳動過快,繼而帶動心室跳動快速,但節奏仍具備一定程度的規律。心房跳動速度可高達250次,大多由心房內的不規則電路引起。

  • 室上性心跳過快:室上性心跳過快是由心臟電傳導系統異常造成的心跳過快,通常在出生時就存在、產生重疊信號的循環。

  • 心室心搏過快:心跳極快,是嚴重心臟病的警號。快速的心率導致心室不能有效地填充和收縮向身體泵送足夠的血液,可轉化成致命性的心室顫動,須及早監察和治療。

  • 心室顫動:急速而混亂的心跳妨礙下心腔將血液和氧份泵至腦部及身體,令心臟完全停頓,病發時必須即時以電撃刺激心臟。若未及時救治,人體腦部缺氧,很快便會失去意識,並於數分鐘內死亡,是半數心臟病猝死的元兇。

 

心跳過快的症狀

  • 呼吸急促
  • 頭暈眼花
  • 快速脈率
  • 心悸
  • 不規則的心跳或胸部有「撲通撲通」的感覺
  • 胸痛
  • 昏厥

心跳過快的診斷方法

部份心跳過快患者沒有任何症狀,只能透過體檢或心電圖的心臟監測測試中發現:

  • 心電圖監測:在胸前佩戴一個監測器,持續記錄心跳情況 24 到 48 小時,協助識別在心電圖期間沒有發現異常心律。
  • 電生理檢驗:在腹股溝的血管插入導管,延伸至心臟。導管尖端會刺激心臟,記錄心電活動。
  •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進行心臟成像以確定結構異常是否影響血流並導致心動過快。
  • 胸部 X 光檢查:檢查肺部情況,如在肺部發現液體,可能涉及心臟衰竭問題。
  • 超聲波心動圖:提供有關心臟結構和功能的詳細信息。
  • 驗血:排除貧血、腎功能以排除電解質失衡、甲狀腺功能等。
  • 壓力測試:測試心跳過快是由運動、壓力抑或藥物引致。

心跳過快該如何處理?

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醫生會給予不同的療程方案和建議。以下是常見的心跳過快治療方法︰

  • 迷走神經動作:在心跳加快時執行迷走神經動作,包括咳嗽、像排便一樣向下壓和在臉上放冰袋,有助控制心跳
  • 藥物:注射抗心律不正藥物恢復正常心率
  • 心臟復甦法:為患者進行心臟復甦手術,即用除顫器在患者胸部用固定的電流衝擊心臟,令心律恢復正常。

心跳過快如何預防?

  • 保持良好飲食習慣
  • 定期適量運動
  • 控制血壓和膽固醇水平
  • 戒煙和避免服用興奮劑
  • 限制咖啡因攝取量
  • 謹慎服用可能會引發心跳加速的非處方藥
  • 避免壓力過大

領康醫療建議

當你進行劇烈運動、感到緊張、焦慮或服用某些藥物時,心跳加速是正常身體反應。但如果伴隨呼吸急促、頭暈眼花,甚至心悸等症狀便有機會是心跳過快,應及早求醫和進行詳細檢查,避免忽略潛在疾病。

立即預約

 

閱讀更多

New call-to-action

參考資料

Tachycardia - Symptoms and causes - Mayo clinic. (2021, June 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tachycardia/symptoms-causes/syc-20355127

焦點話題- 迷走神經刺激術-專治頑固型癲病患. (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2.vghtc.gov.tw/portal/periodical/med170/02-04.pdf

病症及治療. 香港港安醫院.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hkah.org.hk/tc/education/conditions-and-treatments/id/22

認識心房心跳過快. 關心你的心. (n.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reheart.org.hk/?page_id=380

以上資訊由以下提供:

專家, 領康醫療

請注意,我們網站所有的醫學文章已經過醫生的專業審查。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並非醫學意見。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