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歐德維醫生撰寫
隨著全球接種率最高的國家已有50%-60% 人口接種了疫苗,各國已逐漸放寬,甚至取消防疫措施,同時重新開關。另一方面,全球每天仍有平均500,000 – 700,000宗確診個案。站在「零確診」和「和病毒並存」之間的分水嶺,香港如何抉擇至關重要:繼續封關保持本地零確診個案,還是考慮改變現時的疫苗接種策略,專注為身體狀況欠佳的人接種疫苗。
香港現時已「清零」多時,為何仍要接種疫苗?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接種疫苗可帶來兩大益處:
1. 直接免疫:
這點可以一條問題總結:假如我接種了疫苗,我有多大機會因病毒而患重症或死亡?
2.間接(群體)免疫:
這方面我們便要問:如果已有一定數量的人接種了疫苗,那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會否因此而受到保護?
當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已對病毒免疫(包括接種疫苗和曾感染病毒),他們便可以為未曾有抗體的人提供保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要達到群體免疫,所需的人數並不總是標準的 70%,這個數字會根據病毒及其變種而變化。還有其他會提高感染率的因素,例如居住在空氣不留通或人口密度較高的的地方,這樣也會增加所需接種人口的臨界值。
假設新冠病毒再沒有新變種,加上目前英國的確診個案驟降的趨勢,的確令英國有機會回復以前生活。為何英國能做到群體免疫而香港不能?
香港要達致群體免疫是不可能的
現時香港要面對的,除了「疫苗猶疑」外,還有具有超高傳染力的Delta變種病毒,如果完全沒有考慮這些因素而單靠為市民接種疫苗,即使達到70%的疫苗接種率,香港也難以達致群體免疫。英國是因接種疫苗和自然感染兩者雙管齊下,疫情才能漸漸受控。
當我們從不同年齡層考慮以上因素,便可得出一個結論:最年輕的人感染風險是最低,相反,最年老的人是承受最高的感染風險(長者死於新冠肺炎的可能性高達 600%)
不要忘記的是,世界上一些最大型的疫情爆發的情況都是發生在護老院院舍(以香港為例,上年第三輪疫情曾有大批護老院院友感染後病逝),可見這策略變得更為不容忽視,保護長者是正確的選擇。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應對?
香港人口密集,加上社會有不少人仍對疫苗成效抱有懷疑態度;按照目前的處境,香港要達致群體免疫,還有好一段崎嶇的路要走。
除了永續封城(令我們不能正常出國旅行)外,唯一可行的辦法是在對社區做成最少傷害的情況下,容許感染個案出現。為了減低病毒的傷害,同時為家中長輩,以及社會上身體較虛弱的人士著想,我們可考慮英國的做法:先從年紀最大和感染風險最大的居民優先接種疫苗,目前香港政府也推出相應的鼓勵措施,例如為60歲以上市民提供疫苗接種「即日籌」。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行多一步」,例如為護老院院友提供前往疫苗接種中心的接送服務、安排專業醫護人員即場到護老院為院友接種,為院友家屬舉辦講座讓他們了解長者接種疫苗的重要性。這樣需要一點時間進行,但最少我們先讓老弱群體得到足夠的保護。
總結來說,香港依然需要確保高接種率,只因目前情況顯示,Delta變種病毒影響不同年齡層的人士,但我們可考慮在全世界開關下,病毒無可避免地入侵社群時,採用新方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