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專家記錄他們在中國接受隔離檢疫的經歷。他們指出,「有些國家加強入境旅客的檢疫管制,例如將隔離日數由14天增加至21天,甚至28天」。這個做法是「對感染風險反應過度」。
Tu, H., Hu, K., Zhang, M., Zhuang, Y., & Song, T. (2021, December 2). Effectiveness of 14 Day Quarantine Strategy: Chinese Experienc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BMJ. Retrieved December 3, 2021, from https://www.bmj.com/content/375/BMJ-2021-066121
有關服用伊維菌素的傳聞屬於偽科學,而且涉及政治和欺詐。 對於任何對有關理據有興趣的人,這是值得一讀的分析。
香港成為最長壽地區,歸功於貧困人口較少人染病,富裕人口同時也較少染病,加上獨特的經濟結構和低吸煙人口。因此全球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可透過小心制定政策,仿效香港的做法。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現已刊登入院重症和死亡案例的年齡和接種疫苗數據。數據證實,年齡和未接種疫苗大幅增加相關風險。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現已刊登入院重症和死亡案例的年齡和接種疫苗數據。數據證實,年齡和未接種疫苗大幅增加相關風險。
疫情為人們的心理健康帶來重大影響。這項研究涉及204個國家的數據,當中反映新冠疫情最影響女性和年青人。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對象在接種疫苗後一個月,預防輕微症狀的效能從88%,在五個月後下降至47%,這發現與早前研究所得出抗體水平隨時間下降的結論是一致的。相反,疫苗預防患者需要入院治療的效能依然高企:接種後一個月仍有87%,五個月後則有88%。
科學就是利用各種方法證實假設的可能性,有些證據是顯然易見的:園藝、運動、聽音樂、閱讀和各種興趣都和正面心理狀態有關。透過新聞、社交媒體和電視節目緊貼新冠疫情的最新情況則和負面心理狀態有關。
自然感染不僅令抗體水平提高,更引發身體的不同反應。
丹麥的60歲以上國民已有97%的疫苗接種率,同時已放寬所有公共防疫措施。年輕國民感染個案則慢慢上升,但大部分個案都屬於輕微病情。現在學術界正在觀察新冠肺炎在丹麥成為風土病後會是怎樣。
這項出色的美國在囚人士研究,期間爆發了Delta變種病毒感染。其中80%的人已接種疫苗,因此大部分感染個案都發生在已接種人士身上。可是,四宗需要入院個案中有三宗及一宗死亡個案都涉及沒有接種疫苗人士。有最低機會感染新冠肺炎的是那些已接種疫苗,同時曾感染病毒的人。這個發現印證了最近以色列的研究中所指出,染後再接種疫苗的人士有較強免疫力。
刊登於《大西洋》雜誌文章中,曾提出接種疫苗後仍感染新冠肺炎,是否一種新的疾病。我們有具說服力的數據證明如果你曾感染病毒或接種疫苗,因病毒而患上重症甚至死亡的機會便會大幅減低。
談及公共醫療議題,隨著越來越多研究數據,人們應以開放坦誠的態度,理解將來的未知之數和討論應對方案。在這次討論中, Hsu Li Yang 教授表示,隨著抗疫措施放寬,因感染而患上重症,甚至死亡的個案會增加,不過以零死亡個案為目標代表社會上將會有更大的爭議。「我們還未談及與病毒共存時所期望的生活成本」。
英國政府檢視發生在2021年1月至7月因感染而死亡的個案,一共51,281宗 。當中640宗個案是生前已完成接種疫苗,這意味著當時有98.8%的死亡個案都是屬於未完成接種疫苗的人士。
在疫情初期,有關阿斯利康疫苗的研究得出令人驚訝的結果。意外地接種較低劑量疫苗的人反而有較佳的防護效果。英國隨後決定,接種第一劑後可延遲接種第二劑疫苗,以確保更多人能接種疫苗,增強免疫力。我們現在有具說服力的數據證明這是正確的決定。這也證明了我們應根據數據作出公共醫療決策,而不是以假設為準。
我們將繼續定期更新此時間軸,為你提供重要的疫情資訊。如果你想直接在郵件信箱中收到更多最新的相關資訊,歡迎訂閱我們的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