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創傷後遺症(PTSD)是指一個人在面對極具壓力事件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症狀持續一個月,並影響到日常生活。極具壓力的事件可以是患者親身經歷或在場目擊,如災難、虐待和或性侵等。患者受創傷記憶影響,導致他們出現「閃回」(flashback) 、發惡夢或迴避話題的情況,生理反應包括容易受驚、緊張、失眠和憤怒等。
學者在研究退伍軍人時,曾把這類心理狀態命名為「炮彈休克」、「戰鬥疲勞」,後來便創造了PTSD一詞。PTSD病徵的嚴重情度因人而異,有些人會更容易回想到事件,有些則會有更多的生理上的病徵。這些病徵的嚴重情度會隨時間改變。只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康復後需接受一年的跟進治療,另外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創傷形成後十年仍受這些病徵困擾。
成因
- 女性
- 曾經歷創傷/正在經歷其他壓力源
- 曾患有情緒失調或焦慮症
- 潛在的焦慮傾向性格
- 生活上缺乏社交支持
- 遺傳因素,家族成員曾患精神疾病都屬於高風險
病徵
PTSD 的症狀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後數星期至半年內開始出現,如創傷影響日常生活,一般會在事件發生後30 天內由醫生診斷患有急性抗壓障礙。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V) 對 PTSD 的定義是,症狀必須持續1個月以上,相關症狀令患者感到極度痛苦,並影響日常生活,而症狀的強度亦會不時變化。如果患者正在經歷生活其他壓力,或遇到令他們回想起創傷事件的事物,症狀便可能會惡化。以下是主要症狀:- 侵入性思維:患者不經意憶起創傷性事件,甚至再次感受到當時的情緒,彷彿重新再經歷該事件。如在晚上發生,可能導致反復發惡夢
- 逃避心態:患者會嘗試逃避任何令他們聯想起創傷事件的地方、物件、情況或事情,例如故意遠離引發心理創傷的地點
- 警覺反應改變:患者會被形容為「過度警覺」,面對輕微觸動都會作出很大反應;亦可能經常感到害怕或驚惶失措,看起來高度警覺、焦慮或出現易怒症狀,難以入睡或集中精神
- 情緒起伏和產生負面想法:有些患者會變得情緒低落或甚至感到「麻木」,對曾經喜歡的事物顯得興致缺缺,或遠離親友。他們可能對未來感絕望,甚至會同時患上抑鬱症、濫藥或其他健康問題
在15-30% 的 PTSD個案中,尤其是兒童患者,可能會出現意識分離症狀。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意識、記憶、身份認同,以及對自身和環境的覺察可能會暫時變得模糊,呈現一種超脫的感覺,或覺得外部世界是陌生、不真實的。在診斷PTSD 時,醫生會詢問有關創傷事件和相關症狀的詳細病歷。患者如果正進行訴訟程序,醫生詢問相關問題可能都會令當事人承受很大壓力,一些醫生可能會使用自我匯報的評估標準 PCL-5,以便日後檢查和監測症狀的嚴重程度。
觸發源頭
從患者的主觀體驗來說,觸發 PTSD 的事件必定是令他們格外不安和感到受威脅,患者可能不用親身經歷事件,有時只要身處事發現場或目擊事件發生,已可能觸發類似反應。常見觸發PTSD事件包身體侵犯、性暴力、意外、戰爭、自然災害、虐待或恐怖襲擊。
普遍程度
在不同國家, PTSD 的普遍程度有所不同,因量度PTSD的方式存在差異,得出的結果無法直接比較。另有說法指,文化差異亦會影響 PTSD 在不同國家的發展。美國的記錄顯示,成人終生的PTSD患病率為 6.8%,12 個月內患病率為 3.5%; 其他國家的PTSD終生患病率則由 0.3%(中國)至 6.1%(紐西蘭)不等。
PTSD通常與其他精神疾病有關,例如抑鬱症、睡眠問題、性格障礙、飲食失調和自殺傾向,特別是一些為了減少如發惡夢和侵入性思維而濫用藥物或酒精的患者。由此可見,PTSD患者盡早尋求治療十分重要。
藥物
醫生一般會處方藥物給自身偏向服藥、或沒機會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對於那些患有其他共存疾病的患者來說,藥物治療也可能是首選。因抗抑鬱藥,尤其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製劑(SSRI),可有效減輕PTSD症狀。另有研究證明,患者可服用單一抗精神病藥,或同時服用抗抑鬱藥治療PTSD 。醫生有時會處方哌唑嗪 (Prazosin)予那些發惡夢和難以入睡的患者。鎮靜劑如苯二氮卓類藥物,可用作短期助眠和減少焦慮感,但研究尚未發現其他明顯益處,甚至可能導致症狀惡化;患者亦可能濫用和依賴該種藥物。
治療 PTSD
現今有不同種類針對PTSD的心理治療,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認知行為療法,旨在協助患者在一個安全、受控的環境下,協助重新處理該事件觸發的情緒,從而減輕痛苦。這種療法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也可以透過意識想像進行,將有助於消除恐懼感。治療師亦會教患者各種應對技巧。
另一種特殊PTSD療法稱為眼動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sation and Reprocessing, EMDR),即透過治療師指導患者的眼部動作,改善與創傷事件相關的恐懼感和驚醒情況,這種療法已被證實有效減少PTSD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