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是吃糉應節的日子。糯米黏身,適合做糉、湯圓、年糕等食品。其中糉用糯米包裹綠豆、鹹蛋黃、腩肉,蒸熟後的糯米黏黏稠稠,將各種食材包裹不會散掉。傳統智慧指糯米黏滯、難消化,多吃會胃痛。但另一邊廂,營養師指糯米消化時間短,升糖指數高,而中醫則指糯米有健脾胃的功效。糯米消化時間短,為何又難消化?
中醫角度,糯米養胃,確有根據。仁濟醫院葵青區中醫診所註冊中醫戴尉玲表示,糯米性溫,能暖脾胃,止虛寒;加上糯米屬穀物類食物,人體食用後能促進氣血,補養正氣,驅走邪氣。因此脾胃虛寒人士受尿頻、肚瀉及冒冷汗等困擾時,服用適量糯米,能紓緩不適。有中醫會處方糯米,與其他中藥材一同煲水供病人內服,亦會乾磨成粉作藥用。
糯米另一個特質,是消化時間較短。從澱粉結構來看,糯米黏度高是因為含有大量支鏈澱粉,加熱後黏度增加。註冊營養師萬侃指,澱粉可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糯米中的支鏈澱粉比例達99%,容易與消化酶接觸,因此消化時間比較短,血糖上升較快,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糯米。
但為什麼糯米消化時間短,卻被指難消化?萬侃解釋,雖然支鏈澱粉被消化分解的時間較短,但在分解過程中,部分物質不能被人體完全吸收,導致消化不完全,「譬如吃了半碗糯米,但只消化吸收到四分之一碗」。未能被消化吸收的物質到達大腸後,被大腸內細菌分解,產生氣體,容易腹脹。
此外,由於糯米黏力強,在胃部、小腸移動速度較慢,有可能令胃酸增加。因此,不建議消化功能差的人士經常吃糯米,而且要咀嚼多幾下才吞嚥。
戴尉玲同樣提醒,由於糯米質地黏膩,不好消化,脾胃功能較弱的人士不宜食用過多,以免消化不良。食用多少方為恰當,因人而異,但以糯米粥為例,一般病患的消化能力較弱,如希望透過進食糯米粥來補養正氣、暖脾胃,宜控制分量為1碗內。
傳統鹹肉糉少不了高脂肪、高熱量的材料,例如鹹蛋黃、肥豬肉。註冊營養師萬侃提醒,不要把糉當小吃,建議當正餐並搭配蔬菜。如果感到飽滯,可在餐後隔一會兒吃水果或茶消滯。一般而言,一日最多吃四分之一至一隻糉,一星期不宜吃多於1至2隻,視乎糉大小。
「糉熱量十分高,鹹肉糉約500至1000千卡;裹蒸糉分量更大,每隻約1000至1500千卡。」約550克的鹹肉糉約有1000千卡,熱量約等於4碗白飯(1碗白飯約200克有234千卡)。而1隻重約700克裹蒸糉,熱量達1400千卡,約等於6碗白飯。患糖尿病、痛風、腎病和高血壓的人士,更要慎吃。
.糠尿 影響血糖水平
糉內的糯米升糖指數高,會影響血糖水平,糖尿病人士宜「一啖起兩啖止」
.痛風 加重病情
糉通常加入豆類,有可能令痛風加劇
.腎病 高鉀慎吃
豆類的鉀質含量高,腎病病人不宜多吃高鉀食物,以免加劇病情
.高血壓 高鈉影響血壓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成人鈉攝入量的建議,每日不多於2000毫克(相當於每天5克鹽)。糉在製作過程中加入許多調味料,有些人習慣伴以豉油品嘗,可能令每日鈉攝取量超標,長期食太鹹容易影響血壓,高血壓人士尤其要避免沾醬。
.筋骨痛或肌腱扭傷 更難痊癒
註冊中醫戴尉玲表示,從中醫角度,當我們骨折、拉傷肌腱及筋膜時,會出現氣滯血瘀的現象,即氣血運行減慢,一旦進食性溫黏膩的糯米後,會進一步減慢氣血循環,令患處更難痊癒。如有筋骨痛或扭傷肌腱,宜少食糯米。
.濕熱體質 多食更濕滯
由於糯米屬黏滯之物,濕熱人士不宜多食,以免加重體內的濕熱之毒。濕熱人士有舌苔、大便質地較黏、口臭等徵狀,戴尉玲表示,「一個濕滯的人,食了濕滯之物後,會變得更濕滯」。
糯米屬穀物類,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另外含有小量蛋白質、脂肪、維他命B、礦物質。糯米有不同種類,例如白糯米、黑糯米等。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黑糯米營養價值略高於白糯米,膳食纖維和鈣質較多,每100克白糯米和黑糯米,分別含有2.8克和4.9克膳食纖維。每100克黑糯米含有22毫克鈣,比白糯米多1倍。
不過,糯米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高達98,近乎「爆燈」。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及吸收得愈快,升糖指數愈高。葡萄糖GI設定為最高分100,以此作基準,食物升糖指數分為高(GI ≥ 70)、中(GI 56-69)、低(GI ≤ 55)。糖尿病患者要避免高升糖指數食物,因會令血糖上升的速度較快;血糖長期過高及不穩定都會影響血管,增加併發神經、眼睛、血管疾病等風險。另外,高GI食物令人很快覺得肚餓。
糖尿病患者想吃糉應節,可考慮選擇以紫米、糙米、蒟蒻米取代部分糯米。萬侃表示,糙米保留完整的稻米營養,蛋白質、纖維及維他命B1比糯米多。至於蒟蒻米,由澱粉和蒟蒻製成米粒形狀。蒟蒻含豐富水溶性纖維,糖分和熱量都較糯米低。